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苑 >> 正文
常敲书记校长的门
2020-10-15 16:03 张梓健  中国纪检监察报   (点击: )

“笃笃笃……”敲门声落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办公室半掩着的门上。随着门内“请进”声起,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走了进去,两人就近期学校纪检工作展开了交流。

这样的画面并不鲜见,如今,两位书记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每周当面沟通机制,纪委副书记一般也参加。“有的时候每周还不止一次。由于各自工作繁忙,我们之前可能一周都见不到一面,更别说坐下来谈纪检工作了。”吴付来坦言。

纪委书记开始经常敲党委书记和校长的门了。

此前一段时间,鉴于高校“熟人社会”的现实,抹开情面开展监督是个难题,高校纪委的工作打不开局面。吴付来告诉记者,他刚担任纪委书记时,学校党委常委会议题中一旦有涉及干部违纪处分的内容,常将其置于最后一个,轮到讨论该议题时,有的常委就以各种理由请假离开。

“可以说,2018年10月中办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机构改革的意见》是一场‘及时雨’,让高校纪委摆脱了这一尴尬局面。”吴付来说,现在学校党委常委会已将干部违纪处分的议题前置了,审议此类议题时没有正当理由谁都不会请假。

吴付来说这句话的底气,源自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31所党委书记和校长列入中央管理的高校纪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要求中管高校纪委书记的提名、考察均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会同主管部门党组进行,这一改革举措加强了上级纪委对中管高校纪委的领导,增强了中管高校纪委书记履职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为中管高校纪委书记创造了更好的工作环境。

明德主楼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部机关办公场所所在地,改革后,吴付来便成了在这栋楼里办公的领导干部们的“常客”。如果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吴付来便第一时间指出来,及时进行谈话提醒,“拍班子成员的肩”成了常态。

除了明德主楼,吴付来的身影出现在各个学院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就在近期,我还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五个学院领导班子进行谈话提醒。”吴付来介绍,不留死角的监督保障了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到位,中国人民大学迄今保持着校内“零确诊病例、零疑似病例”的良好局面。

与零相比,还有一个数字令吴付来印象深刻——13。

这是去年学校干部提任中被拦下的数量。“我们设立了由5人组成的干部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包括党委书记、校长、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和纪委书记。在提名人选提交常委会讨论之前,领导小组对进入组织考察视野的每一个人认真审议,有效避免了任人唯亲、人岗不适、带病提拔等问题。”吴付来说,通过设这样一道防火墙,在干部小组会上把问题提前暴露出来,就能及时叫停。

“去年,全校中层干部评价学校党委选人用人工作时,在‘干部的监督管理’选项上给予最高分,这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纪委监督执纪问责越有力,大家对我们的工作也就越满意!”学校党委、干部和群众的支持让吴付来对干好工作更有信心。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