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苑 >> 正文
祖国需要处 皆是我故乡
2020-09-21 15:23 田心  中国纪检监察报   (点击: )

青年身上的理想之光,总是时代最美的风景。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勉励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们。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和这118名即将奔赴新疆基层的学子一样,今天,越来越多怀揣理想的中国青年,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担当作为,诠释了青春的价值。一起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黄河岸边种梦想

“我愿把自己小小的梦想种在黄河边,任它饱经风雨洗礼,相信就在不远的某一天,它一定能像塞上江南的万亩稻田一般碧浪接天,茁壮绵远。”

2013年,宗立冬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他没有选择留在北京,也没有选择回到家乡,而是到宁夏做了一名定向选调生。

“贺兰山下晒脊梁,黄河岸边种梦想”,在被问到为何会作出如此选择时,宗立冬说,他自小在农村长大,后来来到北大,在导师带领下广泛阅读中外思想家的著作,同时涉猎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知识。“在北大的求学经历,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确立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毕业那年,他决定去基层,尤其是西北的基层:“我想去看看,我想了解真实的中国。”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白寺滩村,一串长长的地名,印刻着宗立冬扎根基层的深度,也凸显着他扎根基层的决心。

如今他的职务是东塔寺乡的党委书记。而在此前的几年里,他先后担任了文书、秘书、团委书记、妇联主席、办公室副主任、驻村第一书记、副镇长、乡长等职务,基层工作几乎轮岗一遍,用他的话说,是“鸡毛蒜皮件件不落、村务民情样样经历”。

刚来到宁夏时,严苛的自然环境,匮乏的物质条件,举目无亲的孤独都考验着他。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宗立冬也遭遇了不少尴尬,甚至在群众那里吃闭门羹。这些阻碍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干劲。从学说当地方言开始,吃本地饭知百家事,学习当地民风习俗,逮着空子就与群众聊天,他想方设法融入当地生活。秋季农建时,拖着皮尺丈量土地、挥着铁锹挖坑种树;环境整治时,操着火钳捡拾垃圾,拿着角铲刮洗广告;征地拆迁时,帮残疾户抬房梁、扛粮食、拉板车、推危墙……久而久之,群众从最初的冷眼相待到最后的笑脸相迎。

对宗立冬而言,基层是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干实事的广阔天地。基层工作锤炼着意志,也让他练就了“十八般武艺”。这些年的工作中,他扮演了太多种角色——

项目经理。东塔寺乡先后有医药研创基地等二十余项重点项目落地,他全程主持并参与了项目的招商引资、规划设计、现场施工监管与跟踪服务工作。

治污能手。东塔寺乡过境的苦水河,以前曾被部分群众强占滩地开荒种田,建筑和农业垃圾不停倾倒。2016年,宗立冬成为苦水河的“河长”,带领大家对水污染重拳出击。一开始,引发了个别群众的不满,但宗立冬不为所动:“少数群众不满意,他会怨你,但是要秉承一颗公心,一条河的生态是千年大计。”在他的努力之下,曾经又臭又脏的河道水沟,如今变成百姓的致富河,瓜菜产业、牛羊养殖都受惠于此。

规划专家。他主持编制规划方案,带领百姓明确了乡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打造集养老养生、康复医疗、特色餐饮、塞上文化体验等主题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康养文旅小镇……

作为基层干部,接触最多的是百姓;生于农家,宗立冬更加了解农民的所想所求。在他的努力下,乡里百姓有了切切实实的获得感:以往待在村里的家庭妇女,进入新建的纺织厂打工,每月有了几千元的稳定收入;以往五元一斤都愁销路的“烂葡萄”,现在升值成紧俏难求的“碧玉皇后”,种植户的收入翻了一番;老旧小区多年来屋顶漏雨、墙面脱砖、下水堵塞等遗留问题一一得到解决,群众的烦恼少了,脸上的笑容多了。

“我曾经被狗咬过,被大雨淋过冰雹砸过,被个别群众围堵打骂过,再多委屈咽下去后,忍出一个‘新自我’。”他记得,2016年的中秋,万家团圆之日,挥着杨树枝条,他和同事们奔忙在熊熊烈火的玉米田里扑火。烈焰灼人,浓烟惹泪,灰尘满面,“但抬头一望,苍穹中孤悬的明月作陪。”2017年的大寒夜,踏着皑皑白雪,他和同事逐户排查违规生产的小散乱污企业,挨家走访市场里的非法外地住户。

“吃事上磨练之苦,尽为民服务之心,无上光荣!”这是宗立冬代表宁夏回北大招选调生时的发言,以此总结自己扎根基层的这些年。经历过风雨,接足了“地气”,他对自己走好未来的路,更加自信、坚定。

晒黑了皮肤,提纯了初心

张玲,20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她主动申请选调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工作,分配到州委组织部。

“不到藏区,不知祖国之大,不知治国之难。”工作之余,她利用所有节假日,用半年时间跑遍了全州13个县市,也曾主动申请驻守过寺庙卡点,对藏区面临反分维稳、经济发展、生态环保多重任务叠加的局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党和国家的治藏方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她自学了一些简单的藏语羌语,为到基层锻炼做好准备。

八个月后,赶上全省向脱贫攻坚一线选派驻村干部,她第一时间提交了申请。领导找她谈话:“想好了吗?到基层锻炼,组织全力支持,但你个姑娘家家,没有男朋友,又是外地人,这一去至少是两年,你也不小了,结婚可咋办?”

“先脱贫,再‘脱单’嘛!”于是,张玲来到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南新镇攀川村,成为了州里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第一书记。

“张书记,你才来,我跟你摆嘛。我们二组一分地都没得……”一到村,老乡们就跟她反映。攀川村是个移民搬迁村,原来住在高半山上,滑坡泥石流特别严重。之所以叫攀川,就是因为挂在悬崖边上,人都得扒着上去。异地搬迁后,老百姓住得安全了,但地也没法种了。

通过两个月的努力,她与同事们共争取到300多万资金为二组修路、修堡坎、修河堤、疏浚河道,撂荒近10年的土地全部种上了果树。这是她开始驻村工作以来完成的第一件大实事,从此村里的大爷大娘们常背着她说:“这个小女子,可以!”

攀川村是个纯羌族的原生态部落,将近20年没有出过大学生。“我也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靠读书改变了命运,更加深知脱贫攻坚,只有教育先行,才能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我想带孩子们出去看看,告诉他们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到村后,张玲多方努力争取到四川省希望工程专项支持,带全村的孩子到成都公益游学。出发前,工作组里的老大哥曾经劝她说:“小张妹儿,为了安全,夏令营的活动还是算了嘛!你一次带那么多娃娃出去,万一出点啥子事,哪个担待得起?”但她依然坚持:“只要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这一趟就不虚此行!”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她把方案不知修改了多少次,甚至还发动全成都的亲朋好友都来带孩子。走出高原,走进大学,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图书城,50多个孩子体验了很多人生第一次。

两年的第一书记生涯,张玲带领村民抗击滑坡、泥石流、岷江特大洪水,从说话温温柔柔的小姑娘练就“输出全靠吼”的交流功力。

“有人跟我说,评价你的基层工作干得好不好,一看老乡家的狗咬不咬你,二看老乡喊不喊你吃饭。”驻村的摸爬滚打、不断锤炼,晒黑了皮肤,却明亮了底色,提纯了初心。从初出校门的学生成长为村里老人们口中的“张书记”,她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情谊。“我用所学知识引导村民们做现代农民,老乡们用民间智慧教会了我许多高校里学不到的生活技能和做人道理。是他们让我明白,什么是先脚踏实地,再仰望星空。是他们让我懂得,只有第一的担当,才配得上第一的称号。”

像一棵棵红柳一样扎下根来

“作为新时代青年,引领未来,舍我其谁?关注国运,舍我其谁?奉献社会,舍我其谁……”6月28日上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4000多名校本部和克拉玛依校区的毕业生举行了毕业云典礼,校长张来斌这样赠言学子。

这是克拉玛依校区的首届毕业生典礼,435名学生在新疆的热土上与年轻的校区一同成长,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更是选择奉献西部。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6级学生丁贵阳就是其中一名。新疆复杂的地质构造是资源勘查工程最好的教科书。从大一开始,他便在地质系老师的带领下,借助实习的机会踏上新疆的广袤土地,乌尔禾、魔鬼城、龙脊谷、四棵树河沿线、阿尔钦沟、待甫僧林场、泥火山、独山子大峡谷、安集海大峡谷等地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野外地质实习的经历不仅让我对资源勘查工程这个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新疆未来发展的希望,我坚定了像一棵红柳一样在这里扎下根来的决心。”

等到大三进行企业生产实习时,丁贵阳进入新疆油田下各分厂作业区、采油一厂、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不仅学习到更多专业知识,对新疆油田和石油精神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对石油精神的最好诠释。”凭借在校时打下的坚实基础,他成功进入新疆油田工作,稳稳地在新疆扎下了根。

石油工程专业2016级学生王怡凝,则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新疆人。她出生于阿勒泰,小时候,新疆的落后与贫穷让她想走出新疆,去看不一样的世界,但大学时来到克拉玛依校区,却让她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她看到了不一样的新疆,石油工人不惧艰险、奉献担当的精神也在她心中扎下了根。

“以前家里常听的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小时候想走出新疆本就是想学好本事,为家乡明天的发展贡献力量。身边这么多其他地方的同学都希望新疆变得更好,我作为一个新疆人,如今学有所成,没理由不留在家乡,回报家乡。”在毕业就业的人生分岔路,王怡凝作出了坚定的选择。

作为特殊毕业季的大学毕业生,疫情之下,学校、国家和全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关注和支持,让石油工程专业2016级学生魏鹏飞备受感动。“学校一直都很关心我们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招聘季之前,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指导。无论何时遇到问题,学校始终是我们的坚强后盾。”考研失败,又遇到疫情影响,正当他对前路一片迷茫时,西北局向他伸来了橄榄枝。后来他才得知,是学校和辅导员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向西北局推荐了他。

“石油人,自当在最合适的地方发光发热。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新疆的发展需要我们青年人一棒接一棒地去矢志拼搏奋斗。”魏鹏飞说,他将扎根边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克拉玛依是一座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英雄城市。20世纪50年代,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石油人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成就了“遍野是绿树高楼红旗”的创造伟业。今天,来自各地选择奔赴新疆基层工作的学子们,正是对一代代克拉玛依人奉献精神的礼赞和传承。

青年向上,国家向前。这段时间以来,从举国上下抗击疫情,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从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到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每一件大事背后,都有着年轻人的奋斗身影,都彰显着年轻人的青春力量。时间为证,这一粒粒播撒到祖国大地上的青春种子,必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写下一个个动人的奋斗故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