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苑 >> 正文
杨靖宇密林雪原展雄姿 铁血钢枪铸英魂
2015-08-27 16:08     (点击: )

来源: 吉林省纪委监察厅   发布时间: 2015-08-24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严于律己 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在杨靖宇的心中,“党的纪律是第一位的”,他把党的纪律看得比生命更重要。1940223日,杨靖宇人生的最后一天,他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个中国人,此时的杨靖宇,在冰天雪地里已断粮五天五夜,脚上的棉鞋也已烂成一团,但就是这样,杨靖宇仍然恪守党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拿出身上的钱让其中一人帮他买些食物和棉鞋。可悲的是,杨靖宇却遇到了叛徒,这个人随即泄密给日伪当局,杨靖宇没有等来好心的老乡,里三层外三层的敌人向杨靖宇涌来,最后杨靖宇在敌人的包围下壮烈殉国。

  杨靖宇不仅自己严守党的纪律,他领导的抗联部队也把党的纪律记在心间。放在1933年初的一天傍晚,濛江县东山区的一个小屯子里突然传开了“杨司令带兵到这里来了”的消息。顿时,家家户户,无论大人小孩,一个个都惊慌不安。“九一八”事变以后,各地的胡子、土匪打着“抗日”的旗号,假借抗日之名浑水摸鱼,到处抢劫。杨司令的队伍到底是真抗日还是假抗日,他们还不知道底细。屯子东头的单大娘,两年前被日寇杀害了丈夫,如今只剩下一个小儿子相依为命,听说杨靖宇的人要来,慌张的把小儿子藏进了自家的土炕里,然后把家里能吃能用的东西都扔了出来,把家门紧锁,自己躲在窗边,听外面的动静。天将半夜的时候,屯子里一阵狗叫,窗外传来了细微的脚步声,有人在轻轻地说话,还有搬动稻草的声音。单大娘真想出去看个究竟,但想到土炕里的小儿子,她终于没有挪动脚步。这一夜单大娘都没有合眼。鸡窝里的公鸡,叫了一遍又一遍,天蒙蒙的亮了。单大娘走到门边,听听外面一点动静都没有,她想兴许是走了吧。于是她把门微微打开,悄悄向门外看去,外面的场景震惊了她!原来,院子里整整齐齐地睡满了人,有的盖条破毯子,有的盖件破长袍,有的卷着毛皮,他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放着乌黑闪亮的枪杆。一个穿着大衣背着长枪的战士向她走来单大娘向后退了一步有点害怕,战士客气的说:“大娘,对不起,没有经过您的允许,就在你家的院子里过了一夜。”说完,又指了指单大娘扔出来的东西:“这可是你家的?快拿进去吧。”战士说着就把东西塞给单大娘。单大娘接过东西,一股热泪顿时浸湿了眼底。她向前挪了一步,激动得话不成语:“你们就是杨司令?”“大娘,我们是杨司令的队伍,是穷人的队伍,是专打日本鬼子的队伍,我们来了,我们来保护乡亲们啦”。杨司令的队伍是打日本鬼子的队伍,也是一直守纪律的队伍,瞬间传遍了这个小村屯。

艰苦奋斗 困难面前绝不低头

  彭真同志曾说过:“东北抗联的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艰苦’之一,它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赣南的三年游击战争一样,值得称颂。”当时,杨靖宇领导的长期抗联部队辗转在深山密林中,缺衣少食的现象十分严重,经常靠野菜野果、草根树皮充饥,在低于零下40度的气温下穿着单衣,甚至光着脚与强敌苦战或在雪中宿营。

1935年冬季,日寇加紧了对活跃在山区的抗日联军的封锁,使我军得不到正常的粮食和冬装供应,驻在柳河四方顶子山一军军部的同志们,只有一部分人能穿的上棉衣,有的只能穿半身棉,而近一半的人完全穿着夹衣。然而,他们毫不在乎,因为杨靖宇和他们一样。每次有棉衣弄来,他都先分给病号和身体软弱的同志。同志们多次将棉衣让给他,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绝。他说:“我的身体比同志们好,我很抗冻。如果我先穿上了棉衣,同志们还穿夹衣,我心里过不去。”他的这些话传到同志们的耳中,大家觉得比穿了棉衣还暖和。

  一天,杨靖宇正坐在办公室里办公。所谓的“办公室”是一间用树干搭成的矮房,四面透风,里面生着小火堆,让风吹得呼呼直窜。他全不顾这些仍旧穿着夹衣,全神贯注的拿着一本地图在看。这时柳河县的地方干部拿着一件新大衣,兴冲冲的站在他的面前说:“杨司令,这件新大衣,狐狸皮里子,黄卡其布面,外加毡绒翻领,不但穿着暖和,样式也很好看。”杨靖宇边招呼他坐下边问:“这件新大衣哪里动员来的,老乡舍得么?”地方干部连忙说,“不瞒司令同志,听说你还没穿上棉衣,连忙托人进城赶制出来的。”杨靖宇听了,两道浓眉往中间一皱,带着几分不满的样子,很严肃的说:“有做这件衣服的成本,可以做三套或四套棉衣,那就可以解决三四个同志的困难,你们为什么要特地为我做这件大衣呢?我经常跟你们说,官兵要一视同仁,要一律平等,你们这次又犯规了!”地方干部被说的面红耳赤。心想,司令的身体比任何一个人都重要,他身上担负着多重的担子啊,谁能眼看着他挨冻呢。但在司令面前,这样的解释又有什么用?他最后只说了一句话:“司令,下次我们再不这样了。”杨靖宇用明亮的眼光瞅了瞅地方干部,发现他难受的样子,就轻轻的用安慰的口气说:“你回去告诉地方的同志们,你们工作辛苦我们完全知道,革命两个字的含义就包括艰苦,不艰苦怎么能叫革命呢?你们应该从各方面多想办法给部队弄棉衣,部队每个同志的身体都比我个人重要。”而那件皮大衣,杨靖宇给了队伍里一个身体最弱的同志。

1939年冬天,杨靖宇领导的抗联部队在濛江县境内浴血奋战94天,别说吃口饱饭、喝口热水,就连踏实睡上一觉都是一种奢望。1940218日到23日,身患重病的杨靖宇孤身一人冒着零下40多度的酷寒,完全断粮五天五夜,脚上的棉鞋已烂成一团,靠一根绳子捆着才没有散架,他的两只脚早已冻伤。但他拖着敌人,穿梭在密林里,5天时间,日伪600人的讨伐队,死的死,冻的冻,大批掉队,最后只剩下50多人。杨靖宇殉国后,敌人残忍地将他剖腹查看,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连一粒粮食都没有!残暴的侵略者被震惊和折服了,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敬民爱民 把老百姓装在心里

  杨靖宇常说:“没有根据地人民的支持,部队就像没有油的灯芯。我们决不能做没有油的灯芯,什么时候也不能脱离群众。”

1933年秋季的南征途中,队伍在老龙岗山系的大小群山中经过一个月的行军,这一天来到柳河县的老鹰沟地方。老鹰沟是柳河游击队的根据地,屯子里的人们听说杨靖宇率领队伍来了,头一天就把房子腾了出来,救国会还杀了九口大肥猪来慰劳抗日战士。队伍进屯后,群众把杨靖宇拥进一间屋子让他好好休息,柳河游击队队长老蔺,领着队员四出放哨。妇女会长蔡大嫂,领着二十多个妇女抢着给战士们洗补衣服。可战士们怎么能闲得住呢?他们东奔西走,帮助老乡挑水、扫地、忙个不停。杨靖宇在屋里和老乡们谈了一阵,走出门来,看到战士和老乡们你帮我助,有说有笑,打成一片,心里非常高兴。正好一位战士挑了两个空水桶从他身边经过。“来,让我试试。”杨靖宇不由分说,从那个战士肩上拿来扁担,挑了就向河边走去。屋里的老乡见杨靖宇要去挑水,都走过来围住了他,定要叫他休息。趁杨靖宇不备,一个小青年从他肩上夺过担桶就走。可是还没走上几步,担桶又让刚才挑水的那位战士抢去了。场上想起了一阵欢快的笑声。杨靖宇在欢乐的气氛中风趣地把双手一摊说:“同胞们,你们可不能讲不平等,‘虐待’我呀!“老乡们一开始不理解杨靖宇讲话的意思,一个个望着他的笑容可掬的脸庞,希望从他神态的变化中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那位挑水的战士挑了满满一担水又走了过来。扁担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杨靖宇走上前去,熟练地把战士的担子接到了自己肩上,一边走一边打上说:“嗨,如果你们不让我挑,那就是‘虐待’我啦!”扁担在杨靖宇的肩上有节奏地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声音。杨靖宇像一个老练的庄稼汉一样挺着腰板,稳稳当当地挑着水向前走去。老乡们望着杨靖宇的背影,心里有说不出的钦佩。

  杨靖宇爱人民,人民也爱杨靖宇和他领导的部队。抗日根据地的广大群众经常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冲破敌人的严密封锁,千方百计地给杨靖宇和抗联部队送粮,送情报,代买药品、布匹等;对敌作战时给我军送饭送水,抬运伤员,清理战场等。1939年抗联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一天下午,部队来到了一片老林子里,走在前面的战士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一位早已冻僵的老人,脚下踩着半袋苞米。战士走上前去,发现老人的心脏也已停止了跳动,在老人身后的大树上隐隐约约的刻着一行字:“送给抗日的红军吃”顷刻间所有的人都明白了,原来老人是冒着被日本鬼子发现后全家性命都会不保的危险,不知道是躲过了多少道关卡才来到抗联活动的林子里,许是因为累了,或是因为怕等不到抗联,就这样,就这样依靠着大树留下了一行字,把自己永远的留在了这片林子里,永远的留在了这个冬天里。战士们眼含热泪的把这位老人掩埋在这棵大树旁,并挥刀在大树上刻下了这样一行大字:“这里埋着一位不屈的人。“

  臧克家在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时光荏苒,杨靖宇殉国已经75年了,但他的事迹却印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他的精神早已融入白山黑水每一寸土地,化作人们建设美好家乡的强大动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