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苑 >> 正文
对联中的廉政文化
2015-08-20 14:25   清风扬帆网   (点击: )

对联作为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因对仗工整、格律严谨,一直以来为大家耳熟能详、喜闻乐见。那些流传下来的廉政对联,更因喻志言情、律已教人,蕴含丰富的修身、戒贪、崇廉、恤民之教益,成为廉政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自律明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清朝名臣林则徐在受命查禁鸦片时,于两广总督府衙亲自题写一幅堂联:此联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油然而生一种凛然正气。正因为此,这幅对联也成为很多人做人处事、从政为官的座右铭和行为准则。清代赵慎珍的桂林府衙联道: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这幅悬挂于府衙的堂联,直言一个地方官为政处事不要说大话,夸海口,要时时克己奉公、考虑民生、密切联系群众。此联与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纠正“四风 ”有异曲同工之妙。

  劝勉告诫。明朝中叶官场流行用蒲包装着礼物向上级送礼,名曰“苞苴入都”。吏部尚书王恕一贯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升任吏部尚书后,针对时弊,在吏部大院挂起一幅楹联来告诫和要求自己和下属:仕于朝兵,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

  清代乾嘉时期的良吏汪辉祖曾为桂林知府的仪门上题写一副对联也很有名: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我无私谒,盟心只凛一条冰。此联读来,让那些想循私舞弊的人见此,免不了要心寒腿软。

  辛辣讽贪。历史上讽刺贪官、昏官的对联不乏佳作,喜笑恕骂,泼辣犀利,颇具深意。从这些精巧别致的对联中,人们可以清醒地看到历代民众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

  安徽省霍山县知县过生日,借此机会搜括民财。衙役传话,要百姓送礼贺寿。并说送贺礼,钱物不论。这时正是二三月间青黄不接,百姓忍饥挨饿之时,谁有东西送,可他根本不管这些。到了县太爷做寿那天,有个秀才气愤之下,写了副寿联给门房送进去。门房进去喊:“寿联一副!”随着一声“挂——”寿联被挂了起来。县太爷又一声“念!——”师爷大声念道:大老爷做生,银也要,钱也要,票子也要,红黑一把抓,不分南北;小的们该死,麦未收,谷未收,豆儿未收,青黄两不接,送啥东西?

  确实,县老爷做生日,老百姓倒霉遭殃。作者嘲弄贪官,同情百姓,精神可佳,才华也值得称道。联里大小、生死、红白、青黄、东西、南北对仗工整,恰到好处。对联通俗生动,读来朗朗上口,可谓妙联。

  清朝在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不长,清官出了些,但贪官也不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说,便是最有力的佐证。清朝郑州知府汤似慈是个贪官,他借50大寿之机收受了许多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和古玩,祝寿期间中州才子庞振坤送了他一副“寿联”:似者像也,像虎像豹像豺狼、不像州主;慈者爱也,爱金爱银爱钱财、不爱黎民。这副对联形象地刻画了汤似慈对待平民百姓的凶狠,对钱财古玩的贪婪,活脱脱的刻画了一个贪官形象。

  缅怀警示。为官者,履职情况百姓最有发言权,对一些清正廉洁,真心为百姓办事的官员,老百姓总会牢记在心,并常常用对联的形式予以赞扬和铭记。

  汉朝太尉鲍昱,他的祖父、父亲和他本人都当过司隶,廉洁奉公的祖训和节俭朴素的家风,颇受时人赞誉。他外出乘坐的马,还是祖父、父亲乘坐过的那匹青色老马,三代人骑乘了二三十年。后人用一副对联来表达对鲍昱三代的赞誉:一骢共作三公用;众庶齐将极品夸。

  春秋时齐国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自己有一狐裘,一穿就是三十年,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他,却坚持不接受。后来有人送他一副对联表扬的为官为人:一裘穿着卅年相;三世不沾半点污。

  明朝永乐年间,浙江钱塘县令叶宗人, 生活非常简朴,为官更是清正廉明,秉公执法,因此深得民心。有一次外号冷面寒铁公的按察使周新巡察钱塘,到他家后,悄然潜入他家的厨房,见橱柜内只有一小包用纸裹着的腊制干鱼片。周新对叶宗人廉洁自律的清苦生活倍加赞赏,广为宣传,时人称颂他为“钱塘一叶清”。在他逝后,周新专为其著文,并作:“惟钱塘之江水,与君万古而俱清。”以示祭奠。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廉洁从政一直是人民群众对为政者的期盼,这种期盼被深深浸透到对联中,挖掘对联中的廉政文化,对我们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提高党性修养,不无裨益。(彭广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