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苑 >> 正文
读《待漏院记》有感
2015-08-20 14:24   清风扬帆网   (点击: )

近来读王禹偁的《待漏院记》,受益匪浅。如何做一个老百姓爱戴的好官?《待漏院记》像一面明亮的镜子给出了答案,映出了为官正道。

  王禹偁(chēng)(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出身农家,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直言谏诤,三次被贬,仍守正不阿。《待漏院记》一文作于宋太宗淳化初年,文章标题中的“待漏院”是指百官在宫门外等候早朝时休息的地方,有点像今天的会议休息室。漏,漏刻,古代用铜壶滴漏以计时。百官须待漏尽门启而入朝,故称待漏院。文武百官早朝前,面壁闲聊于此,便可对照检查检查,自警自省。

  《待漏院记》被称为“垂世立教之文”,作者以院内墙壁为纸作记,刻画了贤、奸、庸三种官像,贤臣关注民众疾苦,国家安危,在国君面前直言敢谏;奸臣作威作福,营私弄权,在国君面前谄媚取悦;庸臣无毁无誉,无是无非,随俗沉浮。并提出当官要勤于政事,一心为国为民,而不要谋私利而误国,也不要窃居高位,苟取俸禄而碌碌无为,大理寺臣王先生在文末明宫意旨:“用规于执政者”。当今的为官者也可以此文为一面镜子,对照文中描述的三种为官者形象来反省自己,扬长避短、完善自我,走好为官之路。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廉政准则》。如果说《待漏院记》是古人的镜子,那《廉政准则》就是当前为官者的镜子。准则中的“三个必须”和三十六个“不准”,比《待漏院记》要求具体实在的多了。如果真的逐条对照做到,必是党风纯正,群众满意。当前,党员干部的主流是好的,涌现出了许多“贤良之臣”。这些“贤良之臣”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兢兢业业、乐于奉献,是民之福祉、国之希望。然而也有极少数的为官者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成为民之灾害、国之蛀虫,败坏了党的声誉,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危害。

  在当前反对“四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如果每位党员干部能认真地用《准则》把自己照一下,便可以明得失,知是非,付诸于行动,这样,党风便可好转,群众便可满意,我们的事业便可前进,美丽中国梦便可实现。(张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