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苑 >> 正文
常将平时当战时
2021-02-09 09:20 左敦华  中国纪检监察报   (点击: )

 

人怯马弱,不习之过。应急处突能力体现在战时、决定于平时。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是青年干部应当着力强化的“七种能力”之一。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必须增强风险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多从平时看战时,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

必须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精神状态上保持高度警觉。粟裕大将长子粟戎生参军当战士期间,好不容易有次休假在家,不免放松要求,背包不打,内务也不整理。粟裕发现后严厉批评:“你这是怎么搞的?鞋子乱放,没有个规矩!”粟戎生说:“不是回家休假了吗?我平时不是这样的。”粟裕不高兴地说:“什么是平时,现在就不是平时?”一句话,令人警醒。“一曝十寒”、懒散拖沓是阻碍党员干部成长的拦路虎、绊脚石。事实证明,平时精神状态,决定战时胜败。青年干部应当时刻“在状态”,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

必须在平时锤炼专业本领。风险虽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突发性和复杂性,但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并非没有规律可循。飞机涡轮发动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从飞机飞行安全事故的角度深入分析,提出著名的“海恩法则”,即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提醒我们,看不到潜在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忽视存在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青年干部平时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努力锤炼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本领,提升对各类风险的感知力、洞察力、预判力,见微知著,探究规律,有的放矢。功夫下在平时,主动到群众最需要、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的地方摸爬滚打,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增强见识胆识,做到临危不乱、从容应对。

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易传·象传下》载:“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意即君子应有远大目光,在事情成功后,也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青年干部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常观大势、常思大局,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要善于排查各种潜在风险,找出安全与风险、常态与危机的分水岭,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做到心中有数、分类施策。

风险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应急处突工作,在关键时刻能体现干部的政治立场、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青年干部应当常保战时状态,把功夫下在平时,求得真经,练好本领,化危为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