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苑 >> 正文
读书之趣
2020-05-06 16:44     (点击: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0-04-24

书,有各式各样的读法,取决于对书怀有什么样的期待。

有人说读书无用,并言之凿凿“某某高中没毕业,生意做得有模有样”;有人笃信“书中自有黄金屋”,悬梁刺股不知熬白了多少头发;有人呼吁城市需要书香,于闹市中把书店“整容”成网红打卡地……独独不见对书的真感情。大凡以书为手段的,书就成了“敲门砖”,沉重无比。包袱在身,读书怎能不苦?功利在胸,精神又如何不枯?

如果非要给读书找个用处,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至少可以“拯救无趣的皮囊,让有趣的灵魂归位”。

“游戏图书,寤寐其中。”这是苏辙追忆哥哥苏轼所言。把读书当作“游戏”,确切一些,是精神游戏,说白了,就是享受读书带来的无限情趣,这也是苏家“祖传”读书法。乐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年时的“二苏”,和天下顽童一样上墙爬屋玩泥巴,并非天生就会读书。父亲苏洵自有“妙计”:二子玩耍嬉闹,他却在旁故作神秘地读起《战国策》,时而眉飞色舞,时而抚掌大笑。二子被其吸引后,他又故意把书合上,藏到书架上。两兄弟对书籍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方设法偷父亲的书看。苏轼曾言“我卧读书牛不知”,就是对儿时沉迷读书的生动诠释。对书有了感情,就不会目的达到,束之高阁,扔到一边去了,相反,会成为一种习惯——不读书,便觉生活寡淡无味,甚至如黄庭坚所言“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书是精神山水。犹如旅行,有人不关注山水,或走马观花,或吃吃喝喝,全无韵趣。自然山水是有形的,精神山水则是另一番天地。对爱书人,一本书无异于打开一扇天窗。当然,人无完人,书亦如此。全然不要指望一本书不留存一点缺憾,古人讲“尽信书不如无书”,其意是不要把书读死了。做到这点并非易事。享受读书,把书当作朋友,兴趣来了可以相聚,兴趣尽了各行其道,既能入书境与作者神游,又能超脱于书外不受羁绊。对此,明人吴从先发明一种读书法——“每读一册,必配以他部,用以节其枯偏之情,调悲喜愤快,而各归于适”,不同风格、不同观点对照着读,避免一叶障目、偏听偏信,防止陷入书境而难以自拔。

“游戏”读书,抛却功利,滋养“诗和远方”,“无用”最是“有用”。类似丰子恺的“绝缘说”,剪断各种实用功利心,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提神于太虚而俯瞰万物。又如赤子之心,儿童天真烂漫,但也有自己的看法和对事物的观察,家长若总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灌输,就会“制造”老态龙钟的儿童和少年博士,并沾沾自喜,美其名曰“神童”,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这是最愚蠢的做法。读书亦然。读忠烈传正气浩然,欲鼓瑟吹笙,慷慨以歌之;读奸佞传义愤填膺,必喝酒击剑,悲号狂呼以消愤。此中滋味,唯有真读书者才能体味。苏轼正因读书不止,才让他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即便流放生活也因读书而充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试问拥有如此豁达心态者,千百年来有几人?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充实,才是万古不朽的。

享受读书之趣,这样的生活和境界,真令人梦寐以求!(赵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