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苑 >> 正文
铁证如山
2022-03-31 11:25 高凌云  中国纪检监察报   (点击: )

铁锔,由生铁铸造,中间细,两边分别呈梯形,形似领结。它类似于木工构件中的榫卯结构,通过与物件咬合相扣,起着连接、固定的作用。

很多人也许从未听说过它,更未曾见过,可就是这样一个小物件,却是古代水利工程的“专利”。通过铁锔连接两块石材,可以起到加固作用,防止堤坝被大水冲开。把这方小小物件用到极致的,正是名震中外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提起林则徐,世人所熟知的是他虎门销烟的英雄事迹,其实他还干过水利,曾主修过洪泽湖大堤。

清道光四年(1824年)冬,连日暴雨导致洪泽湖大堤十三堡周桥段骤然溃决,洪水倾泻而下,不日,里下河地区即成汪洋泽国,黎民受灾。

是时,林则徐正在福州老家为母丁忧。道光帝知道林则徐勇毅果敢,特下旨命其赶赴洪泽湖救灾。林则徐顾不得家事,临危受命,当即领旨北上。

来到洪泽湖,大堤内外已是水连一片,浊浪滔天。林则徐迎难而上。他不分昼夜吃住在工地上,一边同部属从北往南仔细勘验,反复商讨制定筑堤方案,一边组织地方府县征调民工,抢堵决口,引流分洪。

千年以来,洪泽湖大堤修了又决,决了又修,耗费了大量民力财力,却一直未能让里下河地区百姓摆脱洪涝之害。特别是十三堡周桥段,一向是洪泽湖大堤的险工险段,史上多次决堤。如何让新修大堤坚固稳定、再不溃坝,林则徐很是费了一番心思。

最令林则徐放心不下的就是修堤工程的质量。经过反复比选,林则徐最终决定采用“条石垒砌、铁锔卯榫、逐级加固”之法,以确保堤坝连环相扣、固若金汤。

大堤上使用的每块条石,都在条石连接处凿出齿槽,然后把铁锔镶嵌在齿槽内,再将糯米汁与石灰搅拌成砂浆把缝隙灌注满。这样一来,条石之间除了普通砂浆的黏力,还增加了铁锔的咬合力。两块条石通过铁锔的咬合形成一个整体,更加坚实牢固。

此外,林则徐还命工匠在每块铁锔上都刻上堤段负责人姓氏铭文。他自己亲自督修的堤段,铁锔一律铭刻“林工”字样。

铁锔镶砌在墙体内部,堤筑好后,铁锔从外面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铭文起不到宣传和扬名的作用。那么,这铭文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这就要想想在什么情况下铭文会出现。要想看到铭文,只有待铁锔从石墙中露出。这么一想便自然明白——如若再度决堤,堤溃锔现,查验铁锔上的铭文,根据铭文就可以查证该段工程负责人。林则徐是用这铁锔铭文来实行责任制。这个责任该由谁来负,有铭文为证,不用调查,没有扯皮,无法推诿。

中国有“铁证如山”的俗语,《辞海》中有“铁案如山”的词条,洪泽湖大堤的铁锔铭文,不正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吗?铭文为证,铁证如山。

林则徐不避嫌怨,刻苦任事,工程进展很顺利,半年后十三堡周桥段大堤决口合龙。林则徐率工匠在周桥决堤大塘外口建成了一道长737米、堤顶宽33米的内堤;同时,用条石砌成外堤万余米。内外大堤,双层屏障,互为支撑。经过历代加固,洪泽湖大堤今已成为国家流域性堤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