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苑 >> 正文
安危险易皆不革其心
2023-06-02 10:51 桑林峰  中国纪检监察报   (点击: )

唐代魏徵等合编的《群书治要》在《昌言·性行》一节中写道:“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孜孜为此,以没其身,恶有为此人君长而憎之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安定还是危险,都不背离自己的志向;无论艰险还是容易,都不改变自己的初衷。也就是说,有志者不会因为处境的变化而放弃自己的追求。这是一种气节、一种品性,更是一种忠诚。

纵观历史,凡是不贰其志、不革其心者,其气节高耸入云、其忠诚日月可鉴,千古流芳、令人敬仰。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三》记载:“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曰‘羝乳乃得归’。”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自身无论安危都不改志向,形势无论险易都不改变初心,成了忠诚爱国、坚守品行的代名词。

由苏武想到同一时期的李陵。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三《汉武帝》篇中尖锐地指出:“迁之为陵文过,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的前半生勇猛善战,颇有一些功劳,但其在危难之时投敌变节,可谓丧失志气、丢掉根本。事实证明,忠于自己的国家、民族、文化,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气节所在、精神依托、灵魂旨归。

时位移人,不革其心。环境能改变人,也最能检验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只有经受住风霜冰雪的考验,耐得住安危冷暖的磨砺,始终保持坚定不移的意志、笃定不变的初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祖逖、辛弃疾、文天祥、林则徐等,他们都能够在时代变迁、环境改变之时保持操守,经受住历史考验,彰显了民族精神。

当然,一个人一旦贰其志、移其心,其结局就大不一样了。欧阳修笔下的庄宗,在忧患之时,不忘其志,“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在生活安定之后,贪图享乐,忘乎所以,丢掉志向和初心,最终“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慎终如初,则无败事。我们党始终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无数共产党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有着坚定的意志、不变的初心、恒定的追求,始终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蔡和森、夏明翰、杨靖宇、江竹筠等革命先烈正是具备了不革其心、对党忠诚的品格,才能够在刑场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前仆后继,在监狱里严守秘密、忠贞不渝。回望百年风云,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创造了幸福的生活、赢得了无上的荣耀。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做到安危险易皆不革其心,必须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永远牢记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誓言,始终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做到坚决听党话、跟党走,一辈子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党奉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