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巡察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杨素云
2018年全省高校廉政征文二等奖
作者简介:杨素云,女,1976年11月生,供职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德育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建、思政。
【摘 要】巡察工作是巡视工作的延伸,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必须在提高识别度、重视度、落实度、加速度、支撑度、满意度、协作度、精准度上用真功、下真力,使巡察工作成为加强党内监督的锐利“鹰眼”、服务党的事业的监督“利剑”。
【关键词】党内监督 巡察工作 提升科学化水平
巡察工作是对一个地方或单位的政治体检,是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手段,对于夯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虚晃一枪,还是真刀真枪,是决不护短决不手软,还是就挑软柿子捏,其效果大不一样。
瞄准“目标靶”——提高巡察工作识别度
巡察工作导向问题是事关巡察工作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须臾不可偏颇,坚决不能偏离。
一是树立问题导向。不断树牢“巡察不到问题就是最大问题,发现不了问题本身就有问题”的工作理念,始终把发现问题作为巡察工作的生命线,敢于发现问题,如实报告问题,推动解决问题,奔着问题去,聚焦问题察,盯着问题改。通过听取汇报、查阅档案、个别谈话、信访举报等多种方式,发现各种显性问题、各类隐性问题,使巡察工作真正成为发现问题的“侦察兵”、梳理问题的“清道夫”、报告问题的“通讯员”、解决问题的“助力器”,做到存在问题不查清不放过、发现问题不报告不放过、反馈问题不整改不放过。二是树立目标导向。必须聚焦于加强党的建设这一总目标,把切实强化“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巡察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推动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高质量高效率落实落地作为巡察工作的主要任务;把发现被巡察单位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方面,存在的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作为巡察工作的监督重点;把有效防止被巡察单位政治腐败,作为巡察工作的红线底线,确保被巡察单位政治上绝对可靠、思想上绝对忠诚、行动上绝对紧跟。三是树立政治导向。必须充分认识到,巡察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工作,是对被巡察单位的政治体检、政治检验,将其上升到党之利剑、国之利器的高度去认识,聚焦到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夯实管党治党责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去把握,紧密联系巡察工作实际,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强化政治担当,将政治导向贯穿于巡察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必须经得起各种诱惑,坚决抵制住各类围猎,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的政治意志。
画好“作战图”——提高巡察工作重视度
巡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严谨度高的政治工作,必须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高度自觉。
一是打好腹稿。巡察工作就像起草文稿,也需要一个构思、搭架子、修改的工程。打腹稿很重要,知道该重点写什么,从何处写起,到何时收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行如流水、一气呵成。就巡察工作而言,就是提前做好巡察工作预案,制定巡察工作目标,明确巡察工作重点,确定巡察工作方法,成立巡察工作小组,抽调巡察工作人员,搞好人员培训,侧面了解被巡察单位基本情况,尽量将前期工作谋深、悟透、备好,避免仓促上阵、手忙脚乱。二是搞好侦察。巡察工作就像盖房子,施工草图画出来后,紧接着就要做好工程预算,需要多少材料费、承包费、装修费,做出大概的估算,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真正做到未动先谋、先谋后动。巡察工作就像用兵打仗,要先派出侦察兵了解敌情,了解对方有多少兵力、武器装备如何、处于什么位置、后勤保障怎么样,有一个相对观察期和窗口期,先召开巡察工作动员会议,了解被巡察单位基本情况,收集被巡察单位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越详实越好,决定着战略部署、战术安排、战斗打法。三是做好调整。马克思主义运动观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务,要用运动而不是静止的思维对待事务的发展变化。巡察工作就像带兵打仗,情况变战术战法就要变,既要按照规定动作来、既定步骤走,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针对具体情况变,真正做到以变应变。否则,就会弄出刻舟求剑的笑话。要根据实地了解到的情况信息,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情制宜,及时对巡察工作的思路、重点、步骤、人员作出适时调整,以便靶向定位、有的放矢。
建好“大台账”——提高巡察工作落实度
巡察工作是一项督促被巡察单位必须按要求高质量落地落实的政治工作,既要建好台账,又要搞好对账。
一是建好问题台账。要根据被巡察单位自查出的问题、巡察组巡察出来的问题、巡察期间群众举报的问题,按照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干部作风建设、干部选拔任用和执行民主集中制等方面内容,分门别类、分纲列目地建立问题台账、列出问题清单,确保单位自查的问题有的放矢、有据可查,巡察发现的问题有事实依据、事例支撑,群众举报的问题有详实资料、客观依据,决不揪辫子、扣帽子、找茬子。二是建好任务台账。巡察工作既要重过程,更要重结果,既要将问题巡察出来、收集上来,又要将问题交办下去、督改到位,既要唱好工作“进行曲”,又要演好工作“连续剧”,督促被巡察单位根据巡察反馈意见,集中梳理存在问题,逐一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将整改任务及时分解到相关责任领导、责任单位,明确整改任务、整改标准、完成时限,以便对账查账、对号销账、按时交账,真正做到问题清、任务清、标准清、责任清、时限清,坚决防止整改压力层层递减、整改责任踩空悬空。三是建好督办台账。整改问题交办下去了、任务分解下去了,巡察工作只是开了个头,还有许多后续工作要做。要对照问题台账、任务清单,及时督促被巡察单位按整改要求、整改标准、整改时限高质高效地做好整改工作,既督整改进度,又督整改质量,看整改问题完成了没有、完成了多少、完成得如何,都要认真对标对表。根据被巡察单位整改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巡察组审核整改报告时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问题整改、报告修改的意见或建议,做好整改提升工作。
运用“大数据”——提高巡察工作加速度
巡察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既要搞好人巡,又要用好技察,为巡察工作插上科技翅膀。
一是用好档案资料数据。我们党历来重视档案工作,充分发挥以史资政的重要作用。做好巡察工作,既要看被巡视单位的现实表现,又要看被巡察单位的历史表现,在察史中提高巡察工作的精准度。用好被巡察单位的档案资料,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搞“拿来主义”,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虚留实,学会辨别真伪、挤掉水分、去除杂质,特别对巡察工作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资料、关联信息,要相互印证、互相佐证,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用好信访举报数据。信访举报从一定侧面反映出一个单位、一名干部的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一般来讲,群众信访举报相对集中的单位或个人,一些问题就相对突出,应重点关注。要通过公开举报信箱、举报电话和信访接待等方式,构建来电、来信、来访“三位一体”的问题线索收集渠道,综合运用“点穴式”、“抽验式”、“下沉式”、“线下式”、“重复式”等巡察手段,顺藤摸瓜,按图索骥,并与走访调研、查阅相关资料等相互印证,拓宽线索来源,深挖问题线索。三是用好相关信息数据。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云平台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巡察工作插上了科技翅膀,大幅节省了巡察工作成本。要积极探索和优化巡察工作管理新模式,建立实时在线互联信息平台,整合组织、纪检、财政、发改、国土、住建、民政、交通、商务、公安、法院、检察院、卫计、统计、审计等部门信息资源,建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科技进步相融合的信息数据模块,打破“信息割据”限制,突破“信息孤岛”藩篱,实现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完善“人才库”——提高巡察工作支撑度
巡察工作是人的工作,既要用人的智慧,又要查人的问题,将巡察队伍建设好、利用好。
一是完善专家人才库。巡察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实战性很强,需过硬的政治品质、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身体素质、丰富的实战经验。许多同志因到龄退休、身体健康、岗位调整等因素,不适宜或不再从事巡察工作,许多地方出现了巡察工作人员年龄老化、整体结构不优、工作青黄不接等问题,影响了巡察工作的正常开展。要本着“梯次结构、梯队培养、梯级统筹”的原则,适时将那些有一定政策水平、一定基层基础、一定实战经验的巡察工作人员纳入专家库,有效解决巡察工作力量接续不足问题。二是完善专业人才库。可以说,巡察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巡察工作人员不可能是博学多才的“万事通”、什么都懂的“活字典”。突出职业化,强化敢于发现问题、如实报告问题、推动解决问题的政治担当,需要组织人事部门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巡察事业出发,平时多留心、多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根据巡察工作实际需要,征求专业人员本人意愿,及时将他们纳入优秀专业人才储备库,适时进行动态更新调整,以备应急之需、关键之用。三是完善关联人才库。巡察工作与纪检、组织、宣传等党委部门,财政、发改、信访、审计、统计、住建、国土、环保、民政、水务等政府部门及法院、检察院、公安等政法部门关联性强、关联度大。因此,巡察队员选配按照“专、兼、广”的原则,强调专业化,从纪检、组织、财政、审计等系统选配优秀干部建立巡察人才库,在实战中提升素质、锤炼干部,真正做到巡察监督灵活机动、靶向精准[1]。根据巡察工作需要,提前谋划储备,大力培养选拔,统筹调度使用,推动人才选拔专业化、结构调整动态化、力量调配一体化。
打通“断头路”——提高巡察工作通畅度
巡察工作是为人民挖“病虫”、除“病害”,最终要靠人民来评判、来监督。
一是打通信息断头路。基础信息不对称、不对等,是制约巡察工作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一些被巡察的地方或单位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会人为封锁一些不利于巡察工作的重要信息,尽可能地少说问题、少暴露问题,甚至对一些关键信息腾挪躲闪、闪烁其词、避重就轻,往往会出现信息“短路”问题,加大了巡察工作难度。通过查阅资料、个别座谈、相互印证等手段,突破信息点,延长信息线,拓展信息面,挖掘信息源,破除信息的“孤岛效应”、“黑屋效应”。二是打通工作断头路。在巡察工作实践中,有时会出现暂时昏晕短路的现象,就像查办一起复杂刑事案件,已掌握的线索突然中断,已被监视的人员突然失联,使巡察工作一时陷入被动局面。这时就需要先静下心来认真检视一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工作思路定的不准,还是工作重点出了偏差,或是工作方法出了问题,思路不清理思路,重点不准调重点,方法不活活方法,找准病根,对症下药,避免陷入盲人指路、聋人听音的困境。三是打通监督断头路。巡察工作既是政治体检的过程,又是政治监督的过程。往往巡察工作伊始,监督工作还能同步进行,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通过新闻媒体公示巡察组办公地点、办公电话、组成人员等信息,扩大巡察工作信息源。往往巡察工作一结束,监督也就随之结束,被巡察单位向社会公开问题整改情况,往往也是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避难就易,一些问题该全部公开的部分公开,该外部公开的内部公开,该向举报人反馈的不反馈,使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解决“中梗阻”——提高巡察工作协作度
巡察工作是一项协作度、配合度很强的工作,既要解决巡察内部不想搞出大动作,又要解决相关部门不愿得罪人问题。
一是解决领导干部中梗阻。从本质上讲,巡察工作就是奔着问题去、围着问题转、盯着问题查的体检、挑刺的工作。巡察者与被巡察者是两个态度、两种心境,巡察者希望查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被巡察者希望查出的问题越少越好,被巡察对象不希望巡察人员就某些或某个问题深挖细究、刨根问底,担心拔出萝卜带出泥,局面不好收拾,态势不好掌控。因此,对被巡察单位的领导主观上就存在的思想不够重视、态度不够积极、工作不够配合等问题,要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督促被巡察单位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配合,为巡察工作大开绿灯、全力服务。二是解决相关部门中梗阻。巡察工作涉及许多领域、许多部门,如果相关部门不积极、不配合,甚至设障碍、添阻力,需提供的资料不全,需了解的信息失真,就会影响巡察工作质效。因此,需要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做到上下联动(规划联动、部署联动、考评联动),一体谋划部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联动(规则联动、任务联动、整改联动),一体组织推动;巡视组与巡察组上下联动(学习培训联动、监督方式联动、力量调配联动、问题核实联动、意见反馈联动),一体实施落实,给相关部门配合巡察工作戴上“紧箍咒”。三是解决巡察力量中梗阻。在巡察工作实践中,不可避免地要从别的部门抽调工作人员,因抽调人员属于兼职或挂差,属吃自家饭、干别家活,心里上不情愿,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很少有人愿意长时间被抽调从事巡察工作。同时,也面临着被抽调人员被抽回的情况,导致巡察工作后继乏人、悬空断档。因此,针对巡察工作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的现状,将巡察巡视监督与干部、审计、纪检等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实现相互支持配合,变“单打一”为“大合唱”。
打好“组合拳”——提高巡察工作精准度
巡察工作既要巡之有效,又要察之有力,从而树立巡察工作权威、提高巡察工作精度。
一是巡察方式“组合拳”。统筹用好常规巡察、工作专项巡察、异地交叉巡察、“机动式”巡察和巡察“回头看”等方式方法,结合被巡察单位特点和实际,积极探索多板块、多领域、多层次“提级交叉巡察”, 采取不打招呼、不定路线、直奔基层、直插末端的方式,下沉巡察,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同级部门监督短、组织部门监督软等问题,打造特色鲜明的巡察品牌[2]。二是工作模式“组合拳”。建立完善“巡审结合”机制,创建“巡察+审计”工作模式,用好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年度常规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报告,从中发现案件线索,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放大镜”作用,实现巡察监督与审计监督优势互补,增强发现问题的精准性,放大监督效能。 三是问题整改“组合拳”。区分“个性+共性”。 “个性”问题,按照“进一步了解关注、了解关注、参考”等标准形成问题线索报告,有针对性地向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被巡察单位提出处理建议;“共性”问题,按照“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形成综合情况报告,为党委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对反馈的问题实施台账式管理,逐项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措施、时限要求等,做到整改一个、销号一个、见效一个,确保整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参考文献
[1] 唐轶康,延津县“3个+”提高巡察质量[N],河南日报农村版,2018.03.29
[2] 包晓春,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 [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8.21